牧马人极地版,牧马人极地版和普通版的区别
百家争鸣的结果?
百家争鸣当然是有结果的。
百家争鸣的结果就是各家互相借鉴、交锋形成了各种各样的“杂家”。杂家实际上就是百家争鸣的结果。而秦国在整合中已经参与了。吕不韦召集门客编写了《吕氏春秋》。
之后,汉朝淮南王刘安召集门客编写了《淮南子》。
最后,董仲舒写成了《春秋繁露》。这三本从形式上都是杂家著作,是整合的产物。
董仲舒思想以儒家为主,融合名法阴阳道,对先秦儒学加工改造,重新创造一个新的儒学体系,奠定了长期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。
所谓的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,实际上和原先的儒家完全不一样了。
秦国未统一将要统一之时,就已经有整合诸子百家的工作了,《吕氏春秋》就是杂家之作,就是以道儒为主融合百家学说。该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,以道家理论为基础,以名、法、墨、农、兵、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,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,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。
百家争鸣的结果?这个问法还有可以让人注意到百家争鸣是个过程的,所以,问题提出者有思考,至少比一些“学者”把百家争鸣当追求目标有头脑。实际上,从百家思想的来源是上承王官之学,同时代阶段结果是儒家上升为汉代文化主导这个过程看,百家争鸣确实是一个文化的正反合的过程的中间一段,而不能把百家争鸣当成文化发展的目标。
要回答这个问题,首先需要了解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如何产生的。
时间追溯至姬发推翻商纣王统治,建立周王朝时期。周朝的统治者们推行了两项影响后世千年的政策:
一 、将天命归于周王,而不是周人。尽管只有一字之差,对去其它诸侯来说,却是至关重要。商将天命归于商人,导致商纣王完全不把其他诸侯国子民当人,凶残暴戾,不得人心;周将天命归于周王,也就是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;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“,周人和其他诸侯国的子民一样,地位平等,都是周王的百姓。百姓心安,国家稳定。
二 、将“周公制礼”作为国家的基本法,整个社会形成“礼”的制度。上至君王,下至百姓,行为规范都有据可依,有礼可循,社会正常运转。
百家争鸣
随着时间的推逝,两个因素导致百家争鸣现象出现。
一、周朝建立之后,周王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信、朋友、亲戚,让他们成立诸侯国,诸侯国承担保护周王朝的任务。正如《左传》中所说“封建亲戚,以藩屏周“。随着诸侯势力逐渐壮大,土地逐渐增多,各诸侯又将领地分给自己的亲信、朋友、亲戚去管理,这样就形成了很多二级诸侯国。最多的时候,大小诸侯国达到140多个,这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温床。
春秋初期的诸侯国
二、春秋后期,礼崩乐坏,社会风气败坏,周礼遭到遗弃。没有行为规范的结果是迷茫,人们必须去不断探索新的行为秩序,于是思想大爆炸,百家争鸣出现。
百家学说理论体系是基础,百个诸侯国的存在是学说被推广的动力。各诸侯国提供财力,人力、国力来尝试推行不同学说,践行不同的行为规范,尝试着强大国家。
在周王朝的政治丶军事丶思想统治完全丧失的战国,才出现了诸子蜂起丶百家争鸣,各种不同的社会丶国家丶人生观以门派的形式堑露出来。这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,九流十家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。
建国后提的百花齐放丶百家争鸣,指的是学术界丶文艺界在党的领导下的空前繁荣,它是有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,不是西方式的所谓自由。